3dwoo大學簡體電腦書店
微小型無人系統設計與制作
( 簡體 字)
作者:張金 等類別:1. -> 電子工程 -> 機器人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微小型無人系統設計與制作 3dWoo書號: 52878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有庫存
NT售價: 340
出版日:5/1/2020
頁數:260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字 )
ISBN:9787121389856 加入購物車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繁體書的下載亦請直接連絡出版社)
第1章概述

11基本概念
12組成分類
13微小型無人系統的發展對技術的挑戰
14微小型無人系統的關鍵技術

第2章Arduino智能搬運小車的設計與制作

21總體設計方案
211智能搬運小車的結構
212智能搬運小車的功能
22硬件設計
221伺服電動機
222QTI傳感器
223超聲波傳感器
224顏色傳感器
23軟件設計
231軟件總體設計
232QTI傳感器的尋線算法
233超聲波定位算法
234白平衡和顏色識別算法
235搬運過程
24設計心得

第3章Arduino虛擬現實感知小車的設計與制作

31總體方案設計
311系統的組成
312系統組成模塊
313系統結構圖
32硬件設計
321控制系統
322動力系統
323底盤系統
33軟件設計

第4章聲音導引系統的設計與制作

41設計任務
42設計要求
421基本要求
422補充說明
43方案比較與論證
431需求分析
432系統設計方案
433聲源定位方案的選擇
44理論分析與計算
441測量原理
442系統計算模型
443誤差信號的產生
444誤差的計算
45聲音導引系統的硬件設計
451總體設計
452無線收/發電路的設計
453電機驅動及控制電路的設計
454音頻產生和接收電路的設計
455語音指示電路的設計
456控制電路的設計
46聲音導引系統的軟件設計
461系統工作流程
462定位參數的計算
463軟件流程
47系統測試
471測試使用的儀器
472指標測試


第5章四旋翼無人飛行器的設計與制作

51概述
52總體設計
521四旋翼無人飛行器的飛行控制平臺
522四旋翼無人飛行器的結構及控制原理
53硬件設計
531系統組成
532微控制系統模塊
533飛行姿態檢測模塊
534電機驅動模塊
535超聲波測距模塊
536紅外避障模塊
537電源模塊
54四旋翼無人飛行器的軟件設計
541軟件總體設計
542軟件開發平臺
55飛行姿態解算算法及程序
551加速度傳感器檢測數據解算
552陀螺儀檢測數據解算
553卡爾曼濾波與平均值濾波
56PID控制算法
57四旋翼無人飛行器的制作與調試
571電子調速器對電機控制的調試
572MPU6050傳感器測量調試
573超聲波測距調試
574紅外避障調試
575四旋翼無人飛行器整體調試

第6章Arduino 六足機器人的設計與制作

61六足機器人的總體設計方案
611六足機器人的主要功能
612六足機器人肢體結構設計
613六足機器人控制系統方案總體設計
62六足機器人的步態分析
621三角步態原理
622六足機器人直行步態
623六足機器人定點轉彎步態
63硬件設計及組裝
631Arduino主控制板
632舵機
633舵機控制板
634遙控器
64六足機器人的組裝
641舵機的組裝
642安裝六足機器人的支架
643舵機接口的連接
644PS2手柄接收器與舵機控制器的連接
645六足機器人與Arduino主控制板的連接
65軟件設計
651舵機上位機軟件
652六足機器人超聲波搖頭避障
653六足機器人穿越火線
654六足機器人紅外遙控
655六足機器人紅外防跌落

第7章直立智能車的設計與制作

71總體方案設計
72機械方案設計
721直立車模與控制原理
722機械方案的設計原則
723機械結構的設計
73硬件方案設計
731電源模塊
732MCU模塊
733電磁信號處理模塊
734姿態傳感模塊
735編碼器模塊
736電機驅動模塊
737藍牙通信模塊
74軟件方案設計
741角度環控制
742速度環控制
743轉向環控制
744電機PWM波的輸出及各控制環之間的耦合關系
75系統調試
751直立車模的直立調試
752直立車模的速度調試
753直立車模的轉向調試

第8章電磁智能車的設計與制作

81系統總體方案設計
82系統硬件設計
821主控板
822電磁傳感器模塊
823電機驅動模塊
83系統軟件的設計
831傳感器數據采集處理算法
832位置偏差獲取算法
833路徑規劃
834控制算法
84系統調試
841電磁傳感器模塊的調試
842參數整定

第9章攝像頭智能車的設計與制作

91總體方案設計
911系統目標功能
912系統整體設計
92攝像頭傳感器的安裝
93攝像頭智能車的硬件設計
931電源管理模塊
932超聲波傳感器
933編碼器模塊
934攝像頭傳感器
935輔助調試模塊
936舵機驅動模塊
94圖像分析與處理
941提取邊界
942計算中線
943十字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44橫斷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45坡道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46彎道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47小S彎道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48斑馬線元素的識別及處理
95控制算法及其應用
951PID控制算法
952PID參數調整
953PID控制器在舵機控制中的應用
954PID控制器在電機控制中的應用
96系統總體調試
961電機參數的調試
962轉向舵機的調試
963車體機械調整
964其他調試方法

第10章智能車多機交互的設計與制作

101通信手段
1011藍牙模塊
1012NRF24L01模塊
1013WIFI模塊
102雙車追逐方案設計
1021系統總體設計
1022通信測距模塊的選擇
1023雙車距離的控制
1024調試方法
103雙車超車方案的設計
1031比賽規則
1032超車方案
104雙車會車方案的設計
1041競賽規則
1042會車方案
105空-地協同方案的設計
1051硬件系統
1052機械部分
1053軟件系統
本書適應21世紀傳感、測控、無人、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的需要,詳細討論了陸上及低空無人系統的設計方法與制作技巧,即以編者團隊近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教育機器人大賽、“恩智浦”(原“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的獲獎作品為核心,從總體方案設計、硬件設計、軟件設計、軟/硬件調試技巧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微小型無人系統的設計制作方法。本書思路清晰、案例具體、可操作性強,特別適合95后機器人、無人機等愛好者作為入門實踐教程,高等院校機械電子、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以及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和電子設計競賽基礎培訓教學用書。


微小型無人系統技術是根據無人系統的特殊功能和特性,應用微機電系統(MEMS)、機器人、感知、控制等先進技術而綜合起來的光機電一體化技術。國際上的科學家、戰略思想家和未來學家認為:“機器人技術、先進的動力與推進技術、微型化技術、移動和自適應數字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生物科學,這5種常常重疊的技術最有可能在今后15~20年發生革命性變化”。微小型無人系統就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等先進工業國家開始發展的融合了這些技術的新概念設備,在基礎理論、設計、制造與試驗技術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創新,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領著相關技術的進步。
新時代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方興未艾,全國教育機器人大賽、“恩智浦”(原“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常常以微小型無人系統為平臺。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張金教授自2005年開始,一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教育機器人大賽,獲全國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安徽賽區一等獎3項。合肥工業大學張陽副教授自2006年也一直組織學生參加“恩智浦”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光電設計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共計獲得全國一等獎9項、全國二等獎25項、賽區一等獎70余項,在微小型無人系統的軟/硬件調試、系統構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結合95后、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動手實踐欲望強的特點,以參加各類競賽獲獎作品為基礎,讓讀者以一個創客的身份進入學習訓練任務,體系結構清晰,開發細節完善,適合初學者學習。全書共10章,沿用“軟硬結合,實踐先行”的寫作風格,由淺入深、圖文并茂。第1章簡要介紹微小型無人系統的概念、組成分類及相關技術發展現狀。第2章至第10章介紹Arduino智能搬運小車、Arduino虛擬現實感知小車、聲音導引系統、四旋翼無人飛行器、Arduino六足機器人、直立智能車、電磁智能車、攝像頭智能車、智能車多機交互等具體作品,包括作品的總體設計方案,硬件平臺、接口,軟件編程,以及軟/硬件調試的方法、技巧等內容,引導讀者體驗競賽過程,鍛煉創新實踐能力。
全書由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張金教授統稿,參與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張陽副教授、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吳斌教授、鄭玲玲副教授、劉芳講師、余紅霞講師、岳偉甲講師、王鑫助教及研究生董子華、王學彬等。
本書的編寫參考了許多同行們的著作,無法一一列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所用電路圖均為竟賽資料中的原圖,對圖中元器件的電路圖形符號及參數標識等未做統一處理。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紕漏、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并歡迎與編者聯系,JGXYZhangJin@163com。
pa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