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註冊 --  
 帳號:
 密碼:
  | 註冊 | 忘記密碼
4/1 新書到! 3/25 新書到! 12/20新書到! 12/13 新書到!
購書流程Q & A站務留言版客服信箱
3ds MaxMayaRhinoAfter EffectsSketchUpZBrushPainterUnity
PhotoShopAutoCadMasterCamSolidWorksCreoUGRevitNuke
C#CC++Java遊戲程式Linux嵌入式PLCFPGAMatlab
駭客資料庫搜索引擎影像處理FluentVR+ARANSYS深度學習
單晶片AVROpenGLArduinoRaspberry Pi電路設計CadenceProtel
HadoopPythonStm32CortexLabview手機程式AndroidiPhone
可查書名,作者,ISBN,3dwoo書號
詳細書籍分類

AutoCAD快捷命令速查大全

( 簡體 字)
作者:姜勇 周克媛 等編著類別:1. -> 工程繪圖與工程計算 -> AutoCAD
譯者: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AutoCAD快捷命令速查大全 3dWoo書號: 32784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缺書
不接受訂購

出版日:4/1/2012
頁數:468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版 )
不接受訂購
ISBN:9787111377153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作者序:

譯者序:

前言:

AutoCAD是一款優秀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其應用范圍遍及機械、建筑、航天、輕工、軍事等設計領域。它功能強大,使用方便,體系結構開放,已成為廣大技術人員使用最廣的設計工具。如今,使用AutoCAD繪圖是設計人員必備的基本技能,而應用的熟練程度也已成為衡量設計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標志。

AutoCAD的繪圖命令非常豐富,對于大多數命令都設置了命令簡稱──快捷命令,一般只需輸入1∼3個英文字母就能啟動命令,因此熟練掌握快捷命令,就能大大提高繪圖速度。

本書對AutoCAD的繪圖功能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給出了絕大多數命令的快捷方式,安排了形式多樣的繪圖練習,還講解了利用AutoCAD繪制機械圖及建筑圖的方法及技巧。可以說,本書是一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圖書。

全書分為23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介紹AutoCAD繪圖環境及一些基本操作。

第2章:介紹圖層、線型、線寬及顏色的設置和修改。

第3章:介紹直線、圓和圓弧連接的畫法及常用編輯命令。

第4章:介紹矩形、橢圓等對象的畫法及常用編輯命令。

第5章:介紹復雜圖形對象的創建方法及高級編輯命令的用法。

第6章:通過實例說明繪制復雜圖形的方法。

第7章:通過實例說明繪制組合體視圖的方法。

第8章:介紹如何書寫及編輯文字。

第9章:介紹如何創建及修改表格對象。

第10章:介紹怎樣標注、編輯各種類型的尺寸以及如何控制尺寸標注的外觀。

第11章:介紹參數化繪圖的方法及技巧。

第12章:介紹如何獲得圖形的幾何信息。

第13章:介紹圖塊、塊屬性、外部引用、設計中心及工具選項板的用法。

第14章:介紹軸測圖的畫法。

第15章:介紹典型零件圖及裝配圖的畫法及技巧。

第16章:介紹建筑平面圖、立面圖及剖面圖的畫法。

第17章:介紹怎樣輸出圖形。

第18章:介紹三維繪圖的基本知識。

第19章:介紹創建三維實體的基本命令。

第20章:介紹編輯三維實體的基本命令。

第21章:通過實例介紹創建三維模型的一般方法及實用技巧。

第22章:介紹AutoCAD 2011新增功能。

第23章:介紹AutoCAD 2012新增功能。

除封面署名外,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沈精虎、黃業清、宋一兵、譚雪松、馮輝、計曉明、董彩霞、滕玲、管振起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老虎工作室

2012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AutoCAD的繪圖功能,主要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是AutoCAD繪圖命令及其快捷方式,二是平面繪圖實例及工程繪圖實例,目的在于使讀者在學習了AutoCAD理論知識后,通過實戰繪圖迅速提高AutoCAD的應用水平。

全書共有23章,主要內容包括AutoCAD用戶界面及基本操作,使用及設置圖層,創建二維基本對象及復雜對象,編輯圖形,繪制平面圖及組合體視圖的方法,書寫文字及標注尺寸,參數化繪圖方法,查詢圖形信息,圖塊、外部參照及設計中心等的應用,繪制軸測圖、機械圖及建筑圖的方法和技巧,圖形輸出,創建三維實體模型、AutoCAD 2011、2012新增功能的介紹等。

本書既詳細講解了AutoCAD的繪圖功能,又提供了大量的上機操作內容,可供各類AutoCAD繪圖培訓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高校師生及計算機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目錄:

前 言

AutoCAD繪圖環境及基本操作 001

1.1 操作界面 002

1.2 用AutoCAD繪圖的基本過程 004

1.3 調用命令 009

1.4 鼠標操作 010

1.5 選擇對象的常用方法 010

1.6 刪除對象(E) 011

1.7 撤銷和重復命令 012

1.8 取消已執行的操作(U) 012

1.9 縮放圖形(Z) 012

1.10 移動圖形(P) 013

1.11 窗口放大圖形、全部顯示圖形及返回上一次的顯示 013

1.12 預覽打開的文件及在文件間切換 014

1.13 設定繪圖區域大小 014

1.14 在當前文件的模型空間及圖紙空間切換 016

1.15 AutoCAD多文檔設計環境(Ctrl+F6) 016

設置圖層、線型、線寬及顏色 019

2.1 創建及設置圖層(LA) 020

2.2 控制圖層狀態 021

2.3 切換當前層 021

2.4 修改對象的圖層、顏色、線型和線寬 022

2.5 動態查看圖層上的對象(LAYWALK) 022

2.6 將非標準層轉化為標準層(LAYTRANS) 022

2.7 圖層操作的命令按鈕 023

2.8 管理圖層 024

2.8.1 排序圖層及按名稱搜索圖層 024

2.8.2 使用圖層過濾器 024

2.8.3 刪除圖層 026

2.8.4 重新命名圖層 026

2.9 修改非連續線型外觀 026

2.9.1 改變全局線型比例因子以修改線型外觀 027

2.9.2 改變當前對象的線型比例 027

繪制及編輯線段、平行線和圓 029

3.1 繪制線段的方法 030

3.1.1 輸入坐標畫線(L) 030

3.1.2 捕捉幾何點畫線 031

3.1.3 正交模式 033

3.1.4 極軸追蹤 034

3.1.5 自動追蹤 035

3.1.6 結合對象捕捉、極軸追蹤及自動追蹤功能畫線 037

3.1.7 動態輸入 038

3.2 繪制平行線(O) 040

3.3 繪制無限長構造線(XL) 041

3.4 延伸線條(EX) 042

3.5 修剪線條(TR) 044

3.6 打斷線條(BR) 045

3.7 調整線條長度(LEN) 046

3.8 選擇并拉伸線段 047

3.9 倒圓角(F) 047

3.10 倒角(CHA) 049

3.11 繪制切線、圓(C)及圓弧連接 050

3.12 繪制圓弧(A) 051

3.13 上機練習──繪制線段構成的圖形 052

3.14 上機練習──繪制圓弧連接及傾斜圖形 54

繪制及編輯多邊形、橢圓和剖面圖案 056

4.1 矩形(REC) 057

4.2 正多邊形(POL) 057

4.3 橢圓(EL) 058

4.4 移動對象(M) 059

4.5 復制對象(CO) 061

4.6 旋轉對象(RO) 061

4.7 矩形陣列(AR) 063

4.8 環形陣列(AR) 064

4.9 鏡像對象(MI) 066

4.10 按比例縮放對象(SC) 067

4.11 拉伸對象(S) 068

4.12 對齊對象(AL) 069

4.13 樣條曲線(SPL) 069

4.14 繪制有剖面圖案的圖形 070

4.14.1 填充(H)及編輯(HE)剖面圖案 071

4.14.2 填充不封閉的區域 072

4.14.3 填充復雜圖形的方法 073

4.14.4 使用漸變色填充圖形 073

4.14.5 剖面線比例 075

4.14.6 剖面線角度 075

4.15 關鍵點編輯方式 076

4.15.1 利用關鍵點拉伸對象 077

4.15.2 利用關鍵點移動及復制對象 077

4.15.3 利用關鍵點旋轉對象 078

4.15.4 利用關鍵點縮放對象 079

4.15.5 利用關鍵點鏡像對象 080

4.16 上機練習──繪制多邊形、橢圓等對象組成的平面圖形 081

4.17 上機練習──利用復制及旋轉命令繪圖 082

4.18 上機練習──繪制對稱圖形 083

4.19 上機練習──矩形及環形陣列 084

4.20 上機練習──利用旋轉、拉伸及對齊命令繪圖 085

高級繪圖與編輯 087

5.1 創建多段線(PL) 088

5.2 編輯多段線(PE) 089

5.3 射線(RAY) 091

5.4 多線 091

5.4.1 創建多線樣式及多線(ML) 092

5.4.2 編輯多線(MLEDIT) 095

5.5 點對象 096

5.5.1 點樣式及創建點(PO) 096

5.5.2 等分點(DIV) 097

5.5.3 測量點(ME) 097

5.6 畫圓環及圓點(DO) 098

5.7 畫云狀線(REVCLOUD) 099

5.8 徒手畫線(SKETCH) 100

5.9 創建空白區域(WIPEOUT) 100

5.10 分解多線及多段線(X) 101

5.11 清理圖形中的垃圾信息(PU) 101

5.12 修改命名項目的名稱(REN) 102

5.13 重新生成圖形(RE) 102

5.14 更改對象的顯示順序(DR) 102

5.15 編輯圖形元素屬性 103

5.15.1 改變對象屬性(MO) 103

5.15.2 對象特性匹配(MA) 104

5.16 選擇對象的高級方法 105

5.16.1 畫折線選擇對象 105

5.16.2 使用任意多邊形選擇對象 106

5.16.3 編組選擇集 107

5.16.4 設置對象選擇方式 109

5.17 視圖顯示控制 110

5.17.1 控制圖形顯示的命令按鈕 110

5.17.2 鷹眼窗口 113

5.17.3 命名視圖 114

5.17.4 平鋪視口 116

5.18 面域對象及布爾操作 117

5.18.1 創建面域(REG) 118

5.18.2 并運算(UNI) 118

5.18.3 差運算(SU) 118

5.18.4 交運算(IN) 118

5.18.5 利用面域對象繪圖 118

5.19 上機練習──創建多段線、圓環及面域等 120

平面繪圖典型范例及練習 123

6.1 用L、O及TR命令快速繪圖 124

6.2 繪制復雜圓弧連接 126

6.3 畫傾斜及對稱圖形 130

6.4 畫具有均布特征的圖形 133

6.5 利用已有圖形生成新圖形 136

6.6 利用“裝配法”畫復雜圖形 139

組合體視圖典型范例及練習 142

7.1 繪制組合體視圖的步驟 143

7.2 根據軸測圖繪制三視圖 145

7.3 繪制全剖、半剖及旋轉剖視圖 147

7.4 用適當的視圖及剖視圖表達組合體 148

書寫文字 150

8.1 書寫文字的方法 151

8.1.1 創建國標文字樣式(ST)及

書寫單行文字(DT) 151

8.1.2 修改文字樣式 155

8.1.3 在單行文字中加入特殊符號 156

8.1.4 創建多行文字(T) 156

8.1.5 添加特殊字符 158

8.1.6 創建分數及公差形式文字 160

8.1.7 編輯文字(ED)及修改文字屬性(PR) 161

8.1.8 在固定位置處縮放及改變文字高度(SCALETEXT) 162

8.2 上機練習──填寫明細表及創建單行、多行文字 163

創建表格 166

9.1 表格樣式(TS) 167

9.2 創建(TB)及修改空白表格 169

9.3 用TB命令創建及填寫標題欄 171

標注尺寸 173

10.1 標注尺寸的方法 174

10.1.1 創建國標尺寸樣式(D) 174

10.1.2 創建長度型尺寸(DLI) 178

10.1.3 創建對齊尺寸標注(DAL) 180

10.1.4 創建連續型(DCO)和

基線型(DBA)尺寸標注 180

10.1.5 創建角度尺寸(DAN) 183

10.1.6 直徑尺寸(DDI)及半徑尺寸(DRA) 184

10.2 利用角度尺寸樣式簇標注角度 186

10.3 標注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LE或TOL) 187

10.4 引線樣式(MLS)及引線標注(MLD) 190

10.5 編輯尺寸標注 192

10.6 上機練習──尺寸標注綜合訓練 194

10.6.1 標注平面圖形 194

10.6.2 標注組合體尺寸 196

10.6.3 插入圖框、標注零件尺寸及表面粗糙度 198

參數化繪圖 201

11.1 幾何約束 202

11.1.1 添加幾何約束(GCON) 202

11.1.2 編輯幾何約束 205

11.1.3 修改已添加幾何約束的對象 205

11.2 尺寸約束 206

11.2.1 添加尺寸約束(DCON) 206

11.2.2 編輯尺寸約束 209

11.2.3 用戶變量及方程式(PAR) 211

11.3 參數化繪圖的一般步驟 213

11.4 參數化繪圖練習 217

查詢圖形信息 220

12.1 獲取圖形信息的方法 221

12.1.1 獲取點的坐標(ID) 221

12.1.2 測量距離及長度(DI或MEA+D) 221

12.1.3 測量半徑及直徑(MEA+R) 223

12.1.4 測量角度(MEA+A) 223

12.1.5 計算圖形面積及周長(AA或MEA+AR) 224

12.1.6 列出對象的圖形信息(LI) 226

12.1.7 查詢圖形信息綜合練習 227

12.2 使用CAL計算器 228

12.2.1 數值計算 228

12.2.2 在CAL表達式中使用點坐標及矢量 229

12.2.3 在CAL運算中使用對象捕捉 230

12.2.4 用CAL計算距離 231

12.2.5 用CAL計算角度 231

圖塊及設計工具 233

13.1 圖塊 234

13.1.1 創建(B)及插入(I)圖塊 234

13.1.2 定義圖形文件的插入基點(BASE) 236

13.1.3 創建及使用塊屬性(ATT) 236

13.1.4 編輯屬性定義(ED或MO) 239

13.1.5 編輯塊的屬性(ED) 239

13.1.6 塊屬性管理器(BATTMAN) 240

13.1.7 塊及屬性綜合練習 241

13.1.8 參數化的動態塊 242

13.1.9 利用表格參數驅動動態塊 244

13.2 使用外部參照 247

13.2.1 引用(XA)及更新(XR)外部圖形 247

13.2.2 轉化外部引用文件的內容為當前圖樣的一部分 250

13.3 AutoCAD設計中心 251

13.3.1 通過設計中心瀏覽文件內容 252

13.3.2 將圖形文件的塊、圖層等對象插入當前圖形中 254

13.4 【工具選項板】窗口(TP) 255

13.4.1 利用工具選項板插入圖塊及圖案 255

13.4.2 修改及創建工具選項板 257

軸測圖 260

14.1 激活軸測投影模式 261

14.2 在軸測投影模式下作圖 262

14.2.1 在軸測模式下繪制線段 262

14.2.2 在軸測面內繪制平行線 264

14.2.3 軸測模式下角的繪制方法 265

14.2.4 繪制圓的軸測投影 266

14.2.5 圓柱及圓球的軸測投影 268

14.2.6 任意回轉體的軸測投影 269

14.2.7 正六棱柱的軸測投影 270

14.2.8 上機練習──繪制軸測圖 270

14.3 在軸測圖中書寫文本 275

14.4 標注尺寸 276

14.5 上機練習──繪制軸測圖并標注尺寸 279

機械圖 281

15.1 用AutoCAD繪制機械圖的過程 282

15.1.1 建立繪圖環境 282

15.1.2 布局主視圖 283

15.1.3 生成主視圖局部細節 284

15.1.4 布局其他視圖 285

15.1.5 向左視圖投影幾何特征并繪制細節 286

15.1.6 向俯視圖投影幾何特征并繪制細節 287

15.1.7 修飾圖樣 288

15.1.8 插入標準圖框 288

15.1.9 標注零件尺寸及表面粗糙度代號 290

15.1.10 書寫技術要求 291

15.2 軸套類零件 292

15.2.1 軸套類零件的畫法特點 292

15.2.2 傳動軸 294

15.3 盤蓋類零件 298

15.3.1 盤蓋類零件的畫法特點 298

15.3.2 聯接盤 299

15.4 叉架類零件 303

15.4.1 叉架類零件的畫法特點 303

15.4.2 轉軸支架 305

15.5 箱體類零件 308

15.5.1 箱體類零件的畫法特點 308

15.5.2 蝸輪傳動箱 311

15.6 裝配圖 315

15.6.1 繪制1?1裝配圖 315

15.6.2 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315

15.6.3 “裝配”零件圖以檢驗配合尺寸的正確性 316

15.6.4 由零件圖組合裝配圖 316

15.6.5 標注零件序號 316

15.6.6 編寫明細表的方法及技巧 318

15.7 保持圖形標準一致 321

15.7.1 創建及使用樣板圖 321

15.7.2 通過設計中心復制圖層、文字樣式及尺寸樣式 321

建筑施工圖 324

16.1 繪制建筑總平面圖 325

16.1.1 用AutoCAD繪制總平面圖的步驟 325

16.1.2 總平面圖繪制實例 325

16.2 繪制建筑平面圖 328

16.2.1 用AutoCAD繪制平面圖的步驟 329

16.2.2 平面圖繪制實例 329

16.3 繪制建筑立面圖 333

16.3.1 用AutoCAD繪制立面圖的步驟 334

16.3.2 立面圖繪制實例 334

16.4 繪制建筑剖面圖 337

16.4.1 用AutoCAD繪制剖面圖的步驟 337

16.4.2 剖面圖繪制實例 338

16.5 繪制建筑詳圖 341

16.6 綜合練習——繪制平面圖、立面圖及剖面圖 342

打印圖形 344

17.1 打印圖形的過程 345

17.2 設置打印參數 346

17.2.1 選擇打印設備 347

17.2.2 使用打印樣式 348

17.2.3 選擇圖紙幅面 349

17.2.4 設定打印區域 351

17.2.5 設定打印比例 353

17.2.6 設定著色打印 354

17.2.7 調整圖形打印方向和位置 355

17.2.8 預覽打印效果 356

17.2.9 保存打印設置 356

17.3 打印圖形實例 357

17.4 將多張圖紙布置在一起打印 359

17.5 在虛擬圖紙上布圖、標注尺寸及打印虛擬圖紙 361

三維建模基礎 365

18.1 三維建模空間 366

18.2 理解三維圖形 366

18.2.1 線框模型 367

18.2.2 曲面模型 368

18.2.3 實體模型 368

18.3 觀察三維模型的方法 368

18.3.1 用標準視點觀察3D模型(V) 369

18.3.2 消除隱藏線(HI) 370

18.3.3 三維動態旋轉(3DO) 370

18.3.4 線框圖、消隱圖及著色圖(VS) 371

18.3.5 建立與屏幕對齊的平面視圖(PLAN) 373

18.3.6 利用多個視口觀察3D圖形 374

18.3.7 平行投影模式及透視投影模式 377

18.4 三維坐標系 377

18.4.1 世界坐標系 378

18.4.2 用戶坐標系(UCS)及動態用戶坐標系 378

18.4.3 管理UCS坐標系(UC) 381

18.4.4 有關用戶坐標系的練習 382

三維建模 385

19.1 創建三維基本立體 386

19.2 多段體(PSOLID) 387

19.3 將二維對象拉伸成實體或曲面(EXT) 389

19.4 旋轉二維對象形成實體或曲面(REV) 391

19.5 通過掃掠創建實體或曲面(SWEEP) 392

19.6 通過放樣創建實體或曲面(LOFT) 393

19.7 利用平面或曲面切割實體(SL) 395

19.8 加厚曲面形成實體(THICKEN) 396

19.9 螺旋線及彈簧(HELIX) 396

19.10 與實體顯示有關的系統變量 397

19.11 截面對象及獲取實體模型截面(SPLANE) 398

19.12 實體間的干涉檢查(INF) 402

19.13 獲得實體體積、轉動慣量等屬性(MASSPROP) 403

19.14 利用布爾運算構建復雜實體模型 404

編輯三維模型 407

20.1 顯示及操作小控件 408

20.2 利用小控件編輯模式移動、旋轉及縮放對象 409

20.3 3D移動(3M) 411

20.4 3D旋轉(3R) 412

20.5 3D縮放(3S) 413

20.6 3D陣列(3A) 414

20.7 3D鏡像(MIRROR3D) 415

20.8 3D對齊(3DALIGN) 416

20.9 3D倒圓角(F)及倒角(CHA) 417

20.10 編輯實體的表面 418

20.10.1 拉伸面 419

20.10.2 移動面 420

20.10.3 偏移面 421

20.10.4 旋轉面 422

20.10.5 錐化面 423

20.10.6 復制面 423

20.10.7 壓印 424

20.10.8 抽殼 424

20.11 利用“選擇并拖動”方式創建及修改實體 425

實體建模典型實例 427

21.1 實體建模的一般方法 428

21.2 3D建模技巧 435

21.3 復雜實體建模 440

AutoCAD 2011新增功能 445

22.1 AutoCAD 2011用戶界面 446

22.2 圖案填充功能增強 447

22.3 循環選擇 447

22.4 設置對象透明度 447

22.5 多段線關鍵點編輯功能增強 448

22.6 推斷幾何約束 448

22.7 三維建模功能增強 449

22.7.1 曲面建模 449

22.7.2 給實體倒圓角及倒角 449

22.7.3 拉伸、回轉、放樣和掃掠功能增強 449

22.8 隔離及隱藏對象 450

AutoCAD 2012新增功能 451

23.1 AutoCAD 2012用戶界面 452

23.2 復制時陣列 453

23.3 倒圓角及倒角預覽 453

23.4 陣列 454

23.4.1 矩形陣列 454

23.4.2 環形陣列 456

23.4.3 沿路徑陣列 457

23.4.4 編輯關聯陣列 459

23.5 關鍵點編輯功能擴展 460

23.6 清理重復對象 460

23.7 混成曲線 461

23.8 編組對象 461

23.9 命令自動搜索功能 462

23.10 推斷約束 463

23.11 UCS圖標對象 463

23.12 輸入其他格式文件 463

23.13 輸出其他格式文件 465

23.14 隔離及隱藏對象 466

23.15 生成工程視圖 466

23.16 與三維設計軟件Inventor融合 467

23.17 內容瀏覽器 467

23.18 圖形聯機共享 468
序: